Better speed and quality display

让速度和质量更完美的展示

【行业新闻】半导体行业回暖信号加强!

首页标题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半导体行业回暖信号加强!

 

继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之后,近日中国大陆另外两家晶圆代工厂商晶合集成和芯联集成也发布2024年全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公告。此外,结合IC设计、半导体设备等产业链企业财报数据,当前半导体市场需求回暖态势进一步显现。

01晶合集成净利润同比大增736.77%

4月28日,晶圆代工厂商晶合集成公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

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5.68亿元,同比增长15.25%;归母净利润1.35亿元,同比增长70.92%;扣非净利润1.23亿元,同比增长113.92%。

而早前披露的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晶合集成实现营收92.49亿元,同比增长27.6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5.33亿元,同比增长151.7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非净利润3.94亿元,同比大增736.77%。

资料显示,晶合集成主要从事12英寸晶圆代工及其配套服务,具备DDIC、CIS、PMIC、MCU、Logic等工艺平台晶圆代工技术能力和光刻掩模版制造能力。目前已实现150nm至55nm制程平台的量产,40nm高压OLED显示驱动芯片小批量生产,28nm逻辑芯片通过功能性验证,成功点亮电视面板。此外,晶合集成28nm制程平台的研发正在稳步推进中。

对于2024年取得的亮眼成绩,晶合集成在在财报中表示,主要系报告期内半导体行业景气度持续向好,公司销量增加,收入规模持续增长所致。

据安徽省工信厅电子信息处处长蒋晨捷近日表示,正全力推进晶合三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据悉,该项目总投资达210亿元,规划建设12英寸晶圆生产线,重点布局55纳米-28纳米显示驱动芯片、55纳米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90纳米电源管理芯片、110纳米微控制器芯片及28纳米逻辑芯片;产品应用覆盖消费电子、车用电子及工业控制等市场领域。

02芯联集成营收同比增长22.25%

4月28日,芯联集成发布了2024年全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财务报告。

数据显示,2024年实现营收65.09亿元,同比增长22.25%;归母净利润为-9.62亿元,同比减亏50.87%。

来到2025年第一季度,芯联集成实现营收17.34亿元,同比增长28.14%;归母净利润为-1.82亿元,同比减亏24.71%。芯联集成表示,今年一季度收入增长主要系市场需求增加,公司产能持续释放,晶圆代工及模组封装收入均实现快速增长,其中车规功率模块收入同比增长超100%。

资料显示,芯联集成是国内知名的代工厂商,具备车规级IGBT/SiC芯片及模组和数模混合高压模拟芯片生产能力的代工企业,同时也是还是国内规模、技术领先的MEMS晶圆代工厂。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此前不久,芯联集成控股子公司芯联先锋工商信息变更的消息引发市场关注。4月10日,芯联先锋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约112.34亿元增至约114.54亿元,同时新增芜湖信石信芯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为股东。

据悉,芯联先锋主要负责芯联集成三期12英寸数模混合芯片制造项目的实施。据官方介绍,该项目总投资达222亿元,规划形成10万片/月产能,聚焦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国产化替代。

随着净利润亏损缩减,芯联集成对未来晶圆代工领域保持乐观态度。芯联集成董事长赵奇在电话会上表示,预计2025年公司收入将保持双位数增长。同时,预计2025年将实现单季度的净利率转正,并争取拉平没有盈利的季度,目标2026年实现全面盈利。

03半导体产业回暖态势延续

近年来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技术爆发,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等消费性电子市场需求逐步复苏,加上汽车电子、物联网、大数据等下游市场需求持续增长,2024年全球半导体市场需求回暖,景气度亦有所回升。这一点从半导体产业链环节的厂商财报可窥见一二。

01.晶圆代工

中国大陆主要晶圆代工厂商包括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晶合集成、芯联集成、以及武汉新芯等,其中前四家均已在A股上市,武汉新芯目前正在冲刺科创板,审核状态已于4月25日更新为“已问询”。

新芯股份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近年来公司营业收入整体呈现稳定增长趋势,2021~2023年及2024年前三个季度(1~9月),公司对应的营收分别为31.38亿元、35.07亿元、38.15亿元和31.46亿元。武汉新芯对此表示,主要原因系公司产品种类及应用领域丰富、战略客户合作深入、公司产能扩张、持续推进产品研发及迭代升级等。

在晶合集成和芯联集成之前,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已相继公布2024年年度报告。其中中芯国际2024年营收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500亿元,达577.96亿元,同比增长27.7%。中芯国际在财报中指出,2024年,全球半导体产业整体显现复苏迹象,产业链回暖趋势基本确立。2025年业绩指引显示,中芯国际一季度收入环比增长预计在6%至8%,毛利率介于19%至21%的范围内。

至于华虹半导体,尽管2024年整体营收较2023年有所下滑,但凭借其在特色工艺持续深耕累积的技术优势和客户支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仍保持了稳健发展,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0.04亿美元,平均产能利用率接近满产,整体业绩表现逐季提升。

华虹半导体在财报中表示,2025年全球半导体市场预计延续温和回升态势,AI应用渗透将加速手机、计算机、汽车智驾等领域的升级需求,工业与新能源等领域需求也有望逐步复苏。

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此前预测,AI布局加上供应链库存改善,2025年晶圆代工行业产值有望迎来20%的增长。

02.IC设计

2024年度,不少芯片设计厂商交出了优异的“成绩单”。据全球半导体观察根据近50家IC设计业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2024年财报数据统计,除少数企业营收有所下滑之外,其余近40家企业营收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同比增长。

例如韦尔股份营业收入规模创历史新高,达257.31亿元,同比增长22.41%;普冉股份实现营收18.04亿元,同比增长60.03%;海光信息实现营收91.62亿元,同比增长52.40%;澜起科技实现营收36.39亿元,同比增长59.2%。

Source:全球半导体观察根据企业财报整理(排名不分先后)

此外,还有部分厂商在净利润方面也实现的大幅增长,如全志科技的归母净利润暴增626.15%,兆易创新飙升576.43%,韦尔股份同比大增498.11%,汇顶科技大涨265.76%。此外艾为电子、乐鑫科技、聚辰股份等也表现出了强大的盈利能力。

2024年中国IC设计厂商在国产替代加速、新兴技术需求爆发以及政策支持的推动下,业绩持续向好,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从财报数据来看,汽车电子、AI算力芯片、工业控制等细分领域成为增长新引擎,折射出了国内IC设计业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的韧性。未来,能否在AI、汽车电子等赛道进一步实现技术自主,并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将是企业突围的关键。

03.半导体设备

据全球半导体观察统计,2024年中微公司、北方华创、盛美上海、华海清科、拓荆科技、至纯科技的营收均无一例外的实现了增长。

其中北方华创2024年业绩快报显示,2024年,北方华创营收高达298.38亿元,同比增长35.14%,归母净利润56.21亿元,同比增长44.17%。北方华创在公告中指出,公司营收持续稳定增长,主要是由于2024年公司集成电路装备领域多款新产品取得突破,工艺覆盖度及市场占有率显著增长,产品销量同比大幅度增加。

此外,中微公司2024年营收亦达90.65亿元,同比增长44.73%;归母净利润16.16亿元,同比增长9.53%。中微公司表示,公司在过去13年均保持营收年均增长大于35%,近四年营营收增长大于40%。

盛美上海2024年实现营收56.18亿元,同比增长44.48%,归母净利润11.53亿元,同比增长22.56%。盛美上海在财报中表示,2024年公司营收取得44.48%的同比增长,主要原因是全球半导体行业持续复苏,尤其是中国大陆市场需求强劲,公司凭借技术差异化优势,成功把握市场机遇,积累了充足订单储备。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中微公司、盛美上海、华海清科、拓荆科技、华峰测控、芯源微、耐克装备、富创精密、先锋精科等12家科创板半导体设备厂商公布的最新财报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共有11家厂商的营收在当季实现了正增长。

有多家半导体设备厂商在4月28日举行的2024年度科创板半导体设备行业集体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产品在今年的市场需求,受AI、5G、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及其他新兴应用等增长推动,行业整体景气度持续回升。

尽管中国半导体设备行业已经取得较大成绩,但与国际厂商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在光刻设备和量测设备等领域尚需努力。未来,中国能否在光刻机、量测设备等“珠峰”领域实现突破,将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话语权归属的关键因素之一。

至于半导体封测,随着IC设计、制造业环节景气度持续提升,封测市场需求也进一步扩大,从而同步带动企业营收稳步增长。

04AI、汽车电子等成为半导体产业回暖重要驱动力

前述大部分半导体厂商都将公司营收增长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人工智能、汽车电子、物联网等新兴应用的推动以及消费电子等终端需求逐渐升温。

终端市场需求的回暖是产业复苏的重要驱动力。汽车、消费电子等传统领域的需求复苏,使得半导体市场规模持续扩张。

例如在汽车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提升,以及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功率半导体、传感器芯片等需求呈井喷之势。消费电子方面,智能手机、PC等产品的迭代更新,带动芯片制造环节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

此外,人工智能(AI)技术的爆发式发展,为半导体产业回暖添上了有力翅膀。AI算力需求的急剧增长,拉动了对算力芯片的海量需求。当前国产替代进程加速推进,AI不仅在云端大模型训练领域需求旺盛,在边缘侧的AIoT、汽车电子等场景中,对芯片的需求也在迅猛增长。

最后,存储芯片市场同样迎来复苏曙光。AI服务器对存储容量的高要求,推动了DRAM和NAND闪存的需求增长,使得存储芯片价格企稳回升。据集邦咨询调研,基于对未来国际形势走向不明的担忧,采购端积极提高DRAM和NAND Flash的库存水位。集邦咨询认为,受积极备货潮带动,第二季的DRAM和NAND Flash合约价调涨幅度皆较原本预期扩大。

05总结

据新华社报道,2024年,近120家集成电路企业合计实现营收2777.66亿元,同比增长22.2%,业绩重拾上升通道。

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加上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AI算力需求激增以及下游新能源行业回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半导体行业在经历周期性调整后复苏信号也逐渐加强。未来,随着AI、新能源汽车等需求持续释放,具备技术储备和资本实力的企业有望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而行业洗牌也将加速。

 

2025年5月7日 11:52
收藏